發生於清道光十九年至二十二年(1837-1842)間的中、英鴉片戰爭,是近代中國歷史屈辱的開端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〈南京條約〉簽訂了,中國人開始割地、賠款。可悲的是︰清廷並沒有因失敗而覺悟;仍然繼續其愚昧政策與顢頇態度,因而在以後的五十年內,連續遭受到英法聯軍之役(1858-1860)、中法安南之役(1884-1885)、中日甲午之役(1894-1895)及八國聯軍之役(1900)的慘敗,人民被屠殺,領土被竊奪,資源被
掠奪,各國並已劃定了勢力範圍,準備進一步把中國瓜分。國家危險的情形,正如興中會章程前言中所痛切指陳者︰「方今強鄰環列,虎視鷹瞵,久垂涎我中華五金之富,物產之多,蠶食鯨吞,已見效於踵接,瓜分豆剖,實堪慮於目前。嗚呼危哉!」
二、為民族找出生路的孫中山先生
面臨國亡種滅的危難,中國人,甘心坐以待斃?還是奮起自救?中華民族畢竟是優秀民族,有識之士,不禁大聲疾呼,開始了自救自強的行動。清同光之交(1862-1894),曾國藩、李鴻章等人倡導的洋務運動─亦即自強運動,應是救國行動的第一波。前後三十多年的經營,曾造成「同治中興」的氣象,結果卻經不起「甲午戰爭」的考驗,一敗塗地﹗這說明只著重於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」的道路是走不通的,必須謀求思想與制度的根本改革,始見功效。
甲午戰爭的慘敗,給中國人帶來了沉痛的刺激和教訓,憂時愛國之士開始了救國圖存的行動,以康有為、梁啟超為首的一派讀書人,要求清廷變法圖強,終於激起了「戊戌政變」(1898)的悲劇,這證明要依靠清廷來變法維新,是辦不到的。康、 梁等人於逃亡國外後仍沉迷於君主立憲,因違反了當時的世界潮流,立憲派也就注定要隨時代的進展而被淘汰了。然則,清政腐敗,危如累卵,中華民族的生路究竟在哪裡?
民族的生路終於出現在國人面前了,那就是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革命運動。孫先生生於中國,受教育於夏威夷和香港。他了解中國積弱不振的原因,更通曉西方國家政情和世界大勢的變化,認為只有啟導順天應人的革命行動,才是救國強種的唯一道路,因此他在二十歲的時候-即「乙酉中法戰敗之年」(1885),就決心倡導「傾覆清廷,創建民國」的革命事業。更具體的說︰孫先生是要以革命的手段,改變中國人的命運,創造新時代的歷史;要在「非常的破壞」之後,繼之以「非常的建設」,把一個暮氣沉沉、腐敗落後的中國,建設成一個獨立自主的、平等自由的、統一強大的、進步文明的現代化國家,不僅能永久適存於世界,而且要為世界人類做出重大的貢獻。這樣的一個新中國,孫先生把她定名為中華民國,其建國理想是︰「以此世界至大至優之民族,而造成一世界至進步、至莊嚴、至富強、至安樂之國家,而為民所有、為民所治、為民所享。」
三、興中會的創立與乙未廣州首義
要救國必須革命,要革命必須立黨。就在甲午戰爭那年的農曆十月二十七日,亦即公元1894年十一月二十四日,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卑涉銀行
(Bishop Bank)華籍經理何寬的住宅 ,召集當地僑社愛國人士李昌、劉祥、程蔚南、鄧蔭南等二十餘人,組成了中國近代第一個革命團體––興中會。孫先生親自制定了興中會的章程,並明定會員宣誓誓詞亦即興中會的革命宗旨是︰「驅除韃虜,恢復中國,創立合眾政府。」
興中會的創立,就是中國國民黨建黨的開始。十一月二十四日,也經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 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一二四次會議決議定為建黨紀念日。興中會在檀香山成立後僅一個多月,孫先生便前往香港,於次年(1895)二月二十一日在香港設立了興中 會總機關部。三月十六日召開興中會幹部會議,決定於秋間在廣州發動首次革命起義,並以陸皓東所設計的青天白日旗為革命軍旗,民國建立後復定為中國國民黨黨旗。
興中會決定在廣州起義,日期定於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節,亦即1895年十月二十六日。孫先生於事前親赴廣州主持,楊衢雲、謝纘泰等則在香港策應。計畫雖十分周密,不幸卻消息外洩,香港運送械彈又有失誤,以致志士們行動未及展開,即遭到拘捕。 陸皓東等數人壯烈殉難,他在臨刑前的供詞中警告清吏︰「一我可殺,而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。」這種慷慨激昂、視死如歸的精神,激勵著愛國的革命志士們,繼續 作前仆後繼的英勇奮鬥。
四、國民革命的本質
第一次起義失敗了,革命的火炬卻從此燃起,世界各國都知道中國出現了救國救民的革命黨。孫先生開始了環遊世界宣揚革命思想的行程,歷經1896年十月在倫敦被清廷駐英公使館誘捕事件,立即使他聲名遠播,為各國公認為中國革命黨 的領袖,無不寄以同情和欽敬,不少外籍人士開始與孫先生結交,並予以援助。
孫先生首倡革命,取義於「湯武革命,順乎天而應乎人」的古訓,寓「弔民伐罪」以及「拯斯民於水火,扶大廈之將傾」的深意。至1906年,孫先生正式把他領導的革命,稱為「國民革命」,他在同盟會〈軍政府宣言〉中,有兩段重要的說明︰「前代為英雄革命,今日為國民革命。所謂國民革命者,一國之人,皆有自由、平等、博愛之精神,即皆負革命之責任,軍政府特為其樞機而已。」「今者,由平民革命,以建國民政府,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。大總統由國民公舉,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組成之。制定中華民國憲法,人人共守。敢有帝制自為者,天下共擊之。」
民國十二年(1923)一月一日,孫先生以總理身分核定發表的〈中國國民黨改進宣言〉,對國民革命的本質作了更為具體的說明︰「今日革命則立於民眾之地位,而為之嚮導,所關切者民眾之利害,所發抒者民眾之情感。……故革命事業,由民眾發之,亦由民眾成之。」
上文所稱國民或民眾,意指全體中國人,無畛域之別,更無階級之分,宜在同一主義與同一目 標之下,共同奮鬥,所爭者全體國民的利益,所求者全體國民的幸福。因此孫先生所領導的國民革命,本質上是全民革命,而非階級革命;範圍上為全面革命,而非 局部革命;進程上為全程革命,而非階段革命;其最後目的則在實現全體中國人的自由、平等與安樂。正如同盟會「軍政府宣言」所揭示者︰「文明之福祉,國民平 等以享之……家給人足,四海之內,無一夫不獲其所。」
五、主義與方略
孫先生自述︰「余之從事革命,建主義以為標的,定方略以為歷程,集畢生之力以赴之,百折而不撓,求天下之仁人志士,同趨於一主義之下以同致力,於是有立黨。」這裡所稱的主義,就是三民主義;所稱的方略,就是革命建國進行的程序,由軍政、訓政而憲政。
三民主義,最初稱三大主義。三大主義的目的,是要同時解決三大問題,即民族問題、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。孫先生把三大問題定名為民族、民權和民生,解決三大問題的主義稱三大主義,三大主義均以民為本,故稱三民主義,其實施的方向則是民族地位的提昇、民主政治的推行,與均富社會的建設。
革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業,建國是經緯萬端的大工程,既不可一蹴而幾,更不可輕率從事。孫先生因此確定了軍政、訓政與憲政的程序,循序而進,有條不紊,期為中華民國奠定穩固的基礎,為中華民族的前途開創出光明幸福的遠景。
主義、方略的實行,須有適時適勢而切實有效的政綱與政策。以興中會而言,依據孫先生的提示與興中會章程的規定,其政綱為︰設報館以開風氣,立學校以育人才,興大利以厚民生,除積弊以培國脈;其政策則為︰立黨、宣傳與起義。